开阳堡,位于阳原县浮图讲乡,战国时期为赵国代郡之安阳邑,西汉、东汉时称为东安阳县,治所即开阳堡。这是有明确记载的阳原县境内最古老的县城和村庄,故开阳有“开阳原村庄先河”之说。据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记载,开阳堡是战国时期赵国代郡之安阳邑,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,被誉为“北国古邑”,关内“楼兰古城”。
开阳这块“风水宝地”2006年4月被省住建厅、省文物局列入河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,2012年12月被国家住建部评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,2014年3月国家住建部、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中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单,开阳堡村位列其中。
开阳之美,美在它的原始、古朴、美在它没有雕琢、脂粉。
五月的一天,记者走进这座“千年古邑”。由外可见,开阳堡四周由土城墙包围,堡城墙东西长305米,南北长232米,墙宽6-8米,墙高8-10米,周围筑有墩台16座,可以用于军事防御。据介绍,堡内墙体为当地特产的白垩土和黄胶土混合而成,这种土黏性极大,因此,开阳堡历经千年但是整体建筑轮廓依然保存完好。
由堡门而入,可见两边均为大石条垒叠而成,石板光滑,中间陷下两道车辙印记,记录了当时的繁华。站在城墙上瞭望古堡,可见满眼尽是苍凉。堡内寺庙建筑尚存的玉皇阁、弥勒佛殿、关帝庙、龙王庙等,还依稀可见壁画,根据寺前刻碑,可知这些建筑多为明清两代遗存。
一座千年的老城,在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中,愈发沧桑,古朴的泥土气息,恍若隔世,依然展示着无穷的魅力。
十分罕见的八卦布局街道
开阳堡,历经沧桑依然隐藏着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,这魅力和它风格迥异的建筑有关。
开阳堡的街道布局十分特殊。开阳人在建造城堡时很讲究周易八卦的玄妙。堡内街区规划,一改传统的以南北中轴线为南北大街的格局,而采取南北两条较对称的大街与东西两条街,形成“井”字形结构,因而,它没有直通堡门的十字大街,而是纵横各有两条大街。
它将整个城堡划分为九个部分,史称“九宫街”,除中间的一块街区(称为中宫),其余八个街区内(称为八宫),又由通街与半截街形成了像八卦中的阳爻与阴爻。这样,站在城堡的城墙上,就可以看到开阳堡内的八卦街分布情景。目前,堡的西北角和西南角仍就保留着“乾三连”和“坤六断”的格局。其他街道虽几经变迁,仍能看出一些八卦卦形的痕迹。像这样的街道布局在现今的乡村街道中是十分罕见的。
2009年5月,在开阳堡拍摄取景的电影《牛胆神偷》剧组开机前曾到全国很多地方选景,最终选择在阳原开阳堡村拍摄,是因为他们从飞机上发现了这个不同寻常的村落布局。同时,开阳堡村还有原生态的环境、纯朴的民风、古朴的建筑风格。
堡内每条街巷底部都有一座庙宇,如今,阎王殿、龙王庙、玉皇阁和城隍庙……尽管碑倒殿残,墙坍瓦落,但那建筑手法、雕刻技巧和精美的绘画艺术犹如凝固的历史音符,迎着扑面的黄沙,顽强的刻烙在檐脊之上。玉皇阁不远处的城隍庙是该城堡身份的佐证,按照封建社会的礼制,只有县以上的城镇才有资格建城隍庙。庙宇里的碑刻壁画能诠释旁证一些历史典故。
开阳堡寺庙建筑的另一大特色是彩绘精美,许多前檐檩、替、枋都鎏金彩绘,堡外关帝庙和堡内阎王殿的墙壁上都饰有云纹钟乳泥塑,模拟仙境洞窟的模样,殿内墙上连环画式彩绘惟妙惟肖,配以木雕、砖雕,形成立体图案,浓墨重彩、金碧辉煌。可见建造时当地的富足,建造者对建筑美的追求。佛教绘画主要是壁画,最初盛行的佛陀本生故事画,发展到唐代,逐渐为“经变画”所代替。开阳堡“全庙”中所有壁画就是将佛经中的故事譬喻演绘成图。经变画的兴起使壁画内容大为丰富起来,因而唐代佛寺壁画之盛达到极点,开阳堡庙现存壁画就是最好的佐证。
只有一个城门的古代城池
走在开阳堡的街道上,会让人真实地感觉到,历史文化的气息无处不在。
开阳堡的堡门建于离宫之位,全部采取石块、石条垒筑而成,拱形门洞虽经千年完好无损。门洞内的铺路石被行人踩得光滑如镜,两条被车轮碾下的车辙,仿佛记述着古城沧桑的历史。
堡门上的玉皇阁面阔三间,四层斗拱飞檐,高两丈有余,五脊六兽歇山顶。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四角的昂都雕刻成精美的象头,如同一群在天河中饮水的神象。每一朵斗拱昂枋自成图案,造型独到,美观坚固,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匠心独具的力学原理和审美情趣。阁顶覆盖琉璃瓦,更加显得富丽堂皇。殿内已空,周围的壁画也已斑驳不清。
一般的城门楼是军事守卫的地方,并不供奉神像,但这里的城门楼却是一处玉皇阁,里面原来有玉皇大帝的神像,这样的布局也是极少见的。更奇特的是,我国古代的城池一般有两个以上的城门,外面没有瓮城,而是建了三处建筑。与城门相对的是一处佛殿,西面是一座关帝庙,东面是一处戏台,这种建筑格局也是十分少见的。
古代村庄建寺庙的原因,一则是精神寄托和信仰以及对平安的渴望和膜拜,二则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经济富足的表现,亦或说物质富裕后对精神的追求。位于阳原县城东南20公里的开阳堡当年也该如此吧,开阳堡原来有大小寺庙17处。现存的寺庙建筑尚有:堡门上的玉皇阁;堡门外的弥勒佛殿、关帝庙、龙王庙;堡内的观音殿、真武庙、泰山庙、阎王殿和城隍庙,且这些建筑多为明清两代遗存。
现如今,在堡北高台玄帝宫上还挺立有嘉靖三年(1524年)“大明国万全都司开阳庄创立玄帝宫碑”残碑,在堡门玉皇阁内仍倒卧同治十年(1871年)“大清国北直隶宣化府西宁县开阳堡建立玉皇阁碑”残碑。
“楼兰古城”由盛转衰的过往
开阳堡有战国以来2000多年古邑的辉煌,有唐宋时代商贾云集的印记,有开阳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宝,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街道和城墙以及唐宋风格的建筑。最繁华鼎盛当数唐代建城初期,从地方历史资料发现,历史上开阳堡店铺林立,门类齐全,这里原来是一县的政治经济、文化中心,官衙、大姓富户、商贾店铺、客栈、寺庙几乎把堡内占满,贫苦百姓和后来迁入的人只能住在堡外。每遇集市或庙会,更是车水马龙,人来人往,川流不息。渐渐开阳堡由盛转衰,也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。
最有力的说法是,古时开阳周围有大片的森林,水源丰富,后来由于人口逐渐增多,森林受到无节制的砍伐,生态受到严重破坏,西北正对着桑干河开阔的河床,森林屏障已失去,每到冬春季节,大风卷着黄沙奔袭着开阳堡,使的开阳堡西十几里都变成了沙漠。水源逐渐枯竭,已失去了地理优势,之后,官衙迁走,商贾不通,富户迁徙,逐渐萧条,现在看到堡内建筑,全是土墙土屋土路土屋顶,与昔日的商埠重镇极不相称。
有史学家称:生态的破坏、沙漠化把曾经辉煌数百年的开阳堡,变成了今日关内的“楼兰古城”。
沿着开阳堡的土路往前走,石塔造型也是开阳堡建筑一大特点。在我国,塔的形式很多,一类是印度式的,但有许多变化;一类是中国式的,主要采用中国原有的楼阁形式而建筑的,开阳堡原有两座砖塔和一座石塔。堡西北现存一座黑石塔虽已倒塌,但主要部件幸存。黑石塔是由一组民间乐器形状的圆雕组合而成。下面座基和二层为一副大镲,三层为一面大鼓,四层为一面大锣,五层为一口大钟,上面的塔刹无存。石塔造型实为罕见,堪称一绝,其中含义有待考证,但它是我国伟大民族的文化遗产却无可非议。
尽管当年繁华已远去,却丝毫掩饰不住开阳堡独特的建筑艺术遗韵和邈远的地域风貌,折射出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的积淀。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,遍布着许多像开阳堡这样充满历史韵味的乡村古镇,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名村,与单个文物和艺术品不同,在它鲜活的载体上除布满了特殊的时空感,更多的是无法复制的传统记忆。(张家口新闻网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