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论毛皮始祖黄帝
作者:河北省阳原县毛皮文化研究会 李树恩 李志平
凡中国人都把自己称为“炎黄子孙”,“黄”即黄帝。据郭沫若考证,黄帝原本是北方戎狄人的祖先,由于他战胜了蚩尤(古夷人首领)、炎帝(古羌人首领),故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(见《中国史稿》第一册第三章)。尊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,最早开始见于司马迁撰著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的汉代,而黄帝被尊为毛皮始祖,我们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了解。
一、人文始祖黄帝,理应是毛皮始祖。文化的发明与创造,是人文始祖的核心。而在人类的初始阶段,这个核心便成为了中华文化源头象征性的符号。
首先,黄帝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。其中之一就是对毛皮文化的贡献。
相传,公元前2690年左右,黄帝率本部落约500多个氏族的先民从陕西桥山向东迁徙以寻找适宜人居之地。黄帝部落先顺北洛水南下,在大荔、朝邑一带东渡黄河,而后经中条山和太行山北行,历经数年的长途奔波,最后沿汾河河谷来到了桑干河流域泥河湾盆地。黄帝部落在择水而居、用毛皮御寒保暖的过程中,意外地发现了桑干河边的盐碱滩有软化兽皮的功效。黄帝让身边先民在宿营时把毛皮铺在身下的盐碱滩上。几天后,发现兽皮变软,不仅便于围裹穿戴而且十分舒适。于是,黄帝向各氏族首领讲授兽皮软化的方法,并让各氏族普遍推广。黄帝在桑干河边盐碱滩上(今阳原大盐厂、小盐厂、碱沟、咸水皂、碱洼一带),建立了毛皮鞣制和缝制的生产基地,大大增强了本部落的后勤保障能力。
其次,毛皮在军事战争中的利用,是黄帝的首创,更是取胜的秘籍。黄帝之所以取得贩泉之战与逐鹿之战的重大胜利,与黄帝在桑干河畔建立的阳原毛皮鞣制与缝制生产基地密不可分,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,阳原毛皮可谓功不可没。
在中国古代的黄河下游,住的是夷人(夷,意为海边人);羌人住在渭河流域到黄河中游(羌,西方牧羊人);狄人住在蒙古高原上。我国的战争始于炎黄时代,战争频繁是其时代特征。黄帝不但与炎帝战于阪泉,也和蚩尤战于涿鹿。《帝王世纪》载:黄帝“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”。促使夷、羌、狄三者融合,形成了华夏族。
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记述的两次大战,一是阪泉之战,“炎帝欲侵陵诸侯,诸侯咸归轩辕。轩辕乃修德执兵,治五气,艺五种,抚万民,度四方,教熊罴貔貅豸区虎,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。三战,然后得其志。”集解:“服虔曰:阪泉,地名。皇甫谧曰:在上谷。”《括地志》云:“阪泉,今名黄帝泉,为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。出五里至涿鹿东北,与涿水合。又有涿鹿故城,在妫州东南五十里,本皇帝所都也。”晋《太康地理志》云:“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,上有黄帝祠。”二是涿鹿之战:“蚩尤作乱,不用帝命。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遂禽杀蚩尤。”集解:“服虔曰:涿鹿,山名,在涿郡。张晏曰:“涿鹿在上谷。”《地理志》:“上谷有涿鹿县。然则服虔云:‘在涿郡’者,误也。”关于黄帝的两次大战地点,一般都认为在今河北涿鹿县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谈及黄帝:“东至于海,登丸山,及岱宗。西至于空桐,登鸡头。南至于江,登熊、湘。北逐荤粥,合符釜山,而邑于涿鹿之阿。迁徙往来无常处,以师兵为营卫。”以上文献可以看出,黄帝及其族群除在陕西、河南、山东等核心地区活动外,还在河北、山西、甘肃以及长江流域的安徽、湖北、湖南等地区活动。
另据美国《国家地理》杂志1991年10月180卷第4号封面刊登了一幅印第安人保留的名为《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》的彩色鹿皮画,说明了我国古代打仗时人们上阵披甲的做法即源自黄帝。黄帝发明以兽皮甲护腹亦开创了其后几千年“盔甲”上阵之先河。而毛皮服装在黄帝屡次作战中,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,也是其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。
总之,黄帝时代是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,黄帝族群对毛皮文化的贡献,奠定了黄帝在中国毛皮文化创建时的始祖地位。
二、黄帝“始垂衣裳而天下治”,第一件有衣有裳的毛皮服饰就是从黄帝开始穿着,并且推广。
黄帝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融合。《易·系辞下》中记载:“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之‘乾坤’,乾坤有文,故上衣玄,下裳黄……”
而《太平御览》卷七七二引《释名》黄帝造车,故号轩辕氏。《世本·作篇》:“黄帝作旃。黄帝作冕毓。黄帝造火食。黄帝见百物始穿井。”由此可知,无论车、衣、帽、井,这些与生活最有关系的发明皆与黄帝直接有关。黄帝既然被公认为衣帽舟车等的发明者,而人类的第一件衣服是毛皮,那黄帝无疑就是毛皮服饰始祖。
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黄帝“修德振兵,……官皆以云命,为云师,置左右大监,监于万国,……举风后、力牧、常先、大鸿以治民。”这显示了早期政治体制的初步建立。黄帝最大的功绩是以武力为主要手段而征服天下。
《白虎通·号篇》:“黄帝始作制度,得其中和,万世常存,故称黄帝也。”直至其 “垂衣裳而天下治”,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,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文初祖和毛皮始祖。
三、从文字构造上看:黄帝的“黄”在甲骨文中写作 ,是一张展开的野兽的皮,头、腹、腿俱在。是利用兽皮的部落首领,故称为黄帝,图腾为“熊”。
据《释“黄帝”》( 原载《文史知识》1988年第9期106—108页 作者:唐善纯 刘镜华)载:黄的本义是指展开的“兽皮”。黄字上古读“匣阳”切,与蒙古语(脖子上的皮毛),(稀有的皮毛),突厥语(熟毛皮,皮子),中世纪突厥语(皮吊斗),贝加尔语(裤子)对比,可以看出:“黄”与阿尔泰语系中的读音相近,意义相通。黄帝之“黄”原义即为兽皮。《列子·黄帝》:“黄帝与炎战于阪泉之野,帅熊、罴、狼、豹、貙、虎为前驱,雕、鶡、鹰、鸢为旗帜。”《山海经,大荒北经》:“黄帝生苗龙,苗龙生融吾,融吾生弄明,弄明生白犬,白犬有牝牡,是为犬戎,肉食”。《白虎通·号》:“黄帝有天下,号有熊。”由此可知黄帝为北方游牧民族中以熊为图腾的部落首领,他的名字叫“黄”,意为兽皮。
另有说法,甲骨文黄字是“人”形和“田”形组成的合体会意字。这个“田”字也与“甲”相通。这不仅在甲骨文中,并且在陶文中也有出现。江西清江吴城出土的陶文中,“甲”字则为“田”字形。在甲骨文早, “甲”字仍是“田”字形。“甲”在陶文和甲骨文中更多的是另外两种写法:其中之一为“十”字形,林义光先生在《文源》一书中释:“甲者皮开裂也,十象其裂纹。”故知,黄帝打仗时的“盔甲”实为兽皮所制。起到保护腹部之作用。
无论从黄的字义,从黄帝的号,还是从黄帝部落对兽皮的图腾和盔甲的利用,我们都不难推论,黄帝即为毛皮始祖。
四、人文始祖中不能忽略的内容是人事,即始祖与当代人的血缘联系,既可能是真实的,同时又可能是象征性的,或可理解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一个符号。而黄帝正是这样的符号,并以毛皮始祖的地位镌刻于中国毛皮发展历史中。
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,泥河湾远古人类“茹毛饮血” ,对动物毛皮就有了原始本能利用。旧石器时代中期,人类“山居则食鸟兽,衣其羽皮”,约十万年前的阳原候家窑人已掌握石器切割兽皮的技术,人类已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裹束兽皮御寒生活。直到人类学会磨制骨针、骨锥,并开始对动物毛皮进行简单的加工缝制,历史的脚步跨入了新石器时代,泥河湾的土地迎来了黄帝的族群。黄帝在此开创了毛皮鞣制与毛皮缝制历史新的里程碑,与泥河湾人结下了不解之缘,同时成就了黄帝“毛皮始祖”不可动摇的地位。
虽然较之黄帝时期更早的人类即懂得利用和使用毛皮,但是史载的人文始祖黄帝,是一切经济文化活动的创始者。黄帝既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,也理应被尊为毛皮始祖。
总而言之,在考虑中国早期文化发展的特殊的历史时期,探讨中国毛皮文化的源头时,作为民族的源头与根系的符号,黄帝不仅应该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,而且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毛皮始祖。 |